初春时节,田野里还是一片萧瑟,大地备耕还未开始,开原市上肥镇挠贝村里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村东头一排蓝色厂房里,复工生产已经按下了快进键,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鸣声,10余名村民正在车间里忙着填料、装袋,加班加点赶工制作木耳菌棒。
三福合作社加班加点赶工制作木耳菌棒
“一周前,合作社就开始准备制作菌棒了。今年节后复工早,你看咱这原材料,绝对货真价实。”站在车间的进料处,三福土特产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忠涛捧起一把棕色粉末状菌棒原料向记者展示,他说这其实就是添加了稻糠、麦麸、豆饼等辅料的柞树枝碎料。
(资料图)
7年前,乘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东风,外出打工的刘忠涛回到家乡钻研农业。“当年,上肥镇积极响应开原市发展山林经济的号召,建起了柞树养蚕产业。随着该产业规模的壮大,每年淘汰下来的柞树枝如何处理,成了蚕农们的难心事。”刘忠涛外出学习,发现柞树枝条细,营养成分高,是制作木耳菌棒的优选材料,于是他决定把这些柞树枝利用起来,不仅解决了蚕茧产业的废弃物处理问题,也为木耳种植产业奠定了原料基础。
工人们正在赶制木耳菌棒
成立菌棒制作基地、建起种植冷棚,刘忠涛带着村民成立了三福土特产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生产菌棒用料足,产出的木耳品质高,每年都有来自贵州、福建、吉林、哈尔滨、沈阳等地的客商上门采购。”刘忠涛介绍,合作社去年种植25万棒木耳,产出的1.5万公斤干木耳全部销往外地,销售额近百万。
近两年,木耳市场价格一直不错,合作社为此也调整了生产规模。“今年合作社计划所有大棚都种上木耳,需要生产加工40万个木耳菌棒,预计两个多月可以制作完成,这些菌棒经过冷却、接种、养菌后,5月份即可移栽至冷棚内。”刘忠涛说,每年新木耳会在6月末左右上市,采收期可持续至10月份。
利用养蚕的废弃柞树枝做菌棒,三福土特产种植合作社每年可消化柞树枝千余吨。木耳产业不仅串起了循环经济链条,还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木耳产业的建立,成功地带动了百余村民家门口就业,每年从制作菌棒到移栽冷棚,再到木耳采收,周边村民都来合作社打工。”刘忠涛说。
制作好的木耳菌棒
村民安万库和安宁父子俩,一个年岁已高,一个身患疾病,自打家门口成立了合作社,他们俩平时没事就来帮忙。“打料、放料、搬运货物,这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俺们都能干,俺俩一年在这收入5万多元,平时还不耽误种地。”今年65岁的安万库告诉记者,这个年龄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他感到很知足。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兴社增效富了村民,刘忠涛也获得了乡亲们的信任。2017年,刘忠涛当选为挠贝村党总支书记,成了村里的“大当家”。刘忠涛表示,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他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完善山林经济产业链条,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力赋能乡村振兴。
铁岭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瑜
编辑 ▏罗晓曦 责任编辑 ▏江鸿
关键词:
